北欧向左,美国向右?

拉斯·特拉加德在美国居住期间逐渐意识到,自20世纪起,一直到步入21世纪,北欧社会的首要目标从来都不是要使经济“社会主义化”(人们经常误认为是这样),而是要将个体从一切形式的...

北欧向左,美国向右?

芬兰记者阿努•帕塔宁2008年搬到美国,她本来是充满自信的人,有成功的事业和充实的社交生活,可是来美国后不久就变得谨小慎微,充满自我怀疑。她发现,这里的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从购买一部手机到为教育和儿童保育进行税务申报——和自己的北欧老家相比都更复杂和充满压力。起初,她把自己严重的焦虑归因于自己难以适应自由的新环境。但是随着越来越了解更多的美国人,她发现他们也和她一样倍感压力。为了理解美国和芬兰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她开始仔细观察这两个国家的日常生活,从政经文化、育儿教育、社会福利、医疗健保、两性关系、工作税制等政策差异优劣,在清晰详实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给出具体建议。她澄清了那些说北欧国家是“大政府”“高税收”“福利国家养懒人”的常见误解,指出美国社会的金钱至上原则造成公民生活更大的风险性和更强的依赖性,普通人维持基本生计的成本也远比北欧国家更高。北欧生活方式让人的生活更加舒适,自由,这也说明了人类追求卓越的愿望并不像美国人对利润动机的信念所暗示的那样脆弱和软弱。也许生活比金钱更重要,这在全球各地都是一致的。

作者简介

阿努·帕塔宁,1975年生,芬兰记者、专栏作家,曾经做过教师和广播评论员。她从2008年到美国生活,2009年通过斯坦福大学的创新新闻奖学金成为《财富》杂志的客座记者,并为《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财富杂志》和芬兰的主流出版物撰稿,同时也是英国广播公司(BBC)世界频道的定期广播评论员。在纽约生活了十年之后,她与美国丈夫、孩子一起搬回了芬兰。

相关图书

不间断的人
安东咬牙给他打了一个语音电话,若非万不得已,他绝不会打电话给别人,微信尚有余地,电话就是短兵相接,容不得多想,是他的弱项。
重要的“性”
这样一来,我们追求的性,就再不是消费、浪费的行为,而是能够产生价值的行为。这样的性会激励我对自己的身体、自我的存在做出肯定评价,会让我们产生一种依恋的感情,让我们觉得活着本身以及活着的自己,真是好啊。此外,相信自己能给予对方快乐(对对方而言自己有价值),以及在这样的关系中产生的自我肯定感、安心感和对生命的渴望,也是激励我们迎接明天的能量源泉。
屏蔽力
伴侣忽然冷淡,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 同事一起吃饭没有叫自己,是不是我不太合群? 领导开会时候的训话看了我好几次,是不是在暗示我做得不好?
重启世界
书中还穿插了山姆·奥特曼对当下人生以及人类未来的思考和感悟,并且记录了奥特曼和马斯克分道扬镳、OpenAI“宫斗大剧”等戏剧性内容,为读者还原一个冷酷科技感背后真实而有温度的奥特曼。
打破社交媒体棱镜
有些人对社交媒体上文明礼貌的崩溃感到震惊,以至于他们认为没有必要涉足这场争论;还有一些人担心发布有关政治的帖子可能会牺牲他们在线下努力获得的地位。挑战极端派的尝试可能会反噬温和派自身,扰乱他们的生活、破坏他们的友谊,或者影响到他们与每年感恩节都会见到的家人的关系。这样的人际交往本来可以让萨拉这种温和派明白,薇薇安阿姨并不是真的认为所有投票给特朗普的人都厌女或纵容性侵犯——即使萨拉仍然无法接受薇薇
请记得乐园
一个接一个消失的人,未浮于世的罪恶…… 有时候,爱比死亡更像一场冒险。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